查询服务
-
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制造业企业活力——来自“增值税分成”改革的证据
[摘要] 作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维度,税收分成是观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视角。本文基于2016年的“增值税分成”改革,构造了强度DID模型,采用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增值税分成改革产生的财政激励对制造业企业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分成改革使地方政府发展制造业的财政收益提高,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活力;增值税分成产生的财政激励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激发了企业活力。进一步分析表明,增值税分成改革对企业活力的促进作用,对创新驱动型企业、位于财政自给率更高地区的企业效应更大。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税收分成激励理论方面的文献,同时对于优化政府促进企业发展的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政策价值。
作者:李建军 吴 懿
-
投资对消费影响的比较分析
[摘要] 本文研究了优化投资结构促消费的可能性。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表明,虽然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能促进特定商品的消费,但对总消费率不利;企业投资既能促进关联商品的消费,更能促进总消费率提升。基于200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述判断:以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汽车消费,但政府投资对总消费率有挤出效应;企业主导的软件开发等投资对电子商务消费产生了持续的促进作用,企业投资对总消费率产生了挤入效应,但需假以时日才逐步显现。因此,应通过压缩政府投资空间、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并将投资重心转向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作者:刘元春 丁 洋
-
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基于CHIP 2018的测算分析
[摘要] 个人所得税是重要的再分配工具,其再分配效应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本文使用CHIP 2018数据库,对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测算分析,研究发现:综合课征有利于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累进性和再分配效应;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专项附加扣除和税率级距改变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从而削弱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综合课征会增强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专项附加扣除和税率结构改变对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在各项改革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此次税改整体上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但导致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和收入再分配指数大幅降低50%以上。本文使用改革当年的住户调查数据,全面考察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丰富了有关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再分配效应的研究。
作者:张 玄 岳希明
-
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
[摘要]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作用程度的加深和政府与市场角色的不断转换,我国经济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法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仍不足以完全支撑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现代经济增长和现代社会生活。推进我国经济法治化进程有三个着力点:一是运用法治力量解决政府权力面临的“两难”,构建法治政府;二是以法治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构建有效市场;三是以法治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胡家勇 陈 健
-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作者:何德旭 史 丹 张晓晶 杨开忠 刘元春 杨志勇
-
全面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问题的重要论述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财税改革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本文从财政与人民、财政与国家兴衰、财政与效率和公平、财政与公共权力、财政与国家治理、财政与公共风险六个方面梳理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并论证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论述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财政“人民性”和“国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为人民理财”和“管理国家风险”的本质。
作者:刘尚希 傅志华 李成威 陈 龙 申学锋
-
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结构升级与国内价值链循环:理论逻辑和经验事实
[摘要] 新发展格局下,本文探讨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趋向与代际变迁,以及影响国内价值链循环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范式。通过构建以后向需求为基础的地区-行业维度国内价值链环流分解框架,探究消费结构升级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可以优化国内价值链循环结构,强化地区间价值链关联;其次,消费结构升级通过创新驱动、资源优化与产业耦合效应促进国内价值链循环;最后,消费结构升级引致的国内价值链循环效应会受到市场分割的制约,加快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增强国内价值链的主体地位。
作者:刘 斌 李川川 李秋静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税负粘性:基于税盾视角的解释
[摘要] 税负粘性是影响企业税负痛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鲜有文献从外部宏观环境角度揭示税负粘性的成因。本文利用企业层面的税负粘性指标,首次基于税盾视角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这一重要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税负粘性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了企业税负粘性,且该结论在尽可能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作用机制在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削弱企业的非债务税盾效应,进而增加了企业税负粘性。同时,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更大(风险承担能力更低、生命周期处于非成熟期)的企业,其税负粘性增加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税负粘性的不利影响具有持续性;而企业雇用有涉税经验的独立董事有助于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税负粘性的正向影响。本文基于税负粘性这一新颖视角拓展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微观影响后果的研究文献,在实践上则为探索如何在减税降费背景下更有效地缓解企业税负痛感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魏志华 卢 沛
-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确保粮食安全
[摘要] 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课题组在大量调研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就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考及对策建议。一是解决好“谁来种地”和“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要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力度,因势利导推动返乡入乡创业浪潮,夯实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让乡村人气旺起来、人才支撑强起来。二是以繁荣的产业生态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培育壮大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三是在县域内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近城镇化,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健全城乡之间市场双向开放和要素对流的体制机制。四是统筹好粮食产业的发展与安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对乡村的水、土、气等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守住生态底线。
作者: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
“国家分配论”的学术史考察及相关争论
[摘要] “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化改革前期的主流财政理论,在我国财政学说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我国构建中国财政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国家分配论”的概念入手,依次探讨了“国家分配论”的产生和提出过程,得出“国家分配论”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厘清一些质疑“国家分配论”的观点和争论,最后对“公共财政论”是否为“国家分配论”的坚持和发展作了回答,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财政理论和财政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张 馨
-
税制结构调整的财富分布效应与福利影响——以通过财产税提高直接税比重为例
[摘要] 提高直接税比重是中国税制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构建一个异质性连续时间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保持宏观税负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探讨了间接税比重下降、财产税比重上升的税制结构调整对财富分布和福利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财产税的不同征收形式以及税率调整的不同方式导致的政策效果差异。研究表明,当财产税征收面较大时,若通过同等程度增加不同个体税率来提高财产税比重,均可能导致公平和效率的双重损失;在财产税比重较低时,可以在均匀税率下通过仅对高财富人群征税从而以极小的福利损失带来较大的财富不平等程度的改善,而采用累进性财产税税率形式甚至可能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红利;当财产税比重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该比重通常会面临公平和效率的尖锐权衡。因此,中国未来可以通过对高财富人群开征适当形式的财产税,以提高直接税比重来实现税制结构优化。
作者:吕 炜 杨林林 齐鹰飞
-
二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质量——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演进的国际经验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收入经济体在上中等收入阶段及进入高收入阶段初期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力求获得对我国新发展阶段统筹协调二三产业发展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得到的主要启示是:(1)大多数高收入经济体在上中等收入阶段期间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增速没有像我国一样大幅下降;(2)这个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对绿色GDP增长和绿色TFP增长具有支撑作用;(3)这个阶段会出现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这种扩张会持续影响第三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质量。为此,主要政策思路是:第一,衡量二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合理性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依据;第二,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把优化结构提到更重要位置;第三,统筹协调二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第四,加快解决制约二三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作者:郭克莎 彭继宗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主题文章
[摘要] 加强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必然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论人民至上的市场经济从当前世界变局看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想的重要意义
作者:何德旭 裴长洪 刘尚希 洪永淼
-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主题文章
[摘要] 以服务业开放为主要抓手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动力与实现机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根本任务和着力点新时期统筹粮食安全与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关键举措
作者:夏杰长 杨志勇 王朝阳 王振霞
-
服务贸易增速提质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摘要] 我国已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贸易发展要增速提质。本文从国情、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等重要条件的变化角度,深入分析了新发展阶段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服务业特点对服务贸易低比重的影响。从服务贸易增速提质对高水平就业、贸易结构转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及中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和持续逆差等基础条件,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研究表明,服务贸易不仅是国际贸易的问题,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几个突出问题非常有力的助推力量,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要协同发展,相互加持,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国内大循环畅通高效和“双循环”相互促进。
作者:江小涓 孟丽君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文章
[摘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蔡昉 郭克莎 吴晓求
-
中国金融开放:模式、基础条件和市场效应评估
[摘要] 本文分析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和现状,总结典型大国和新兴经济体金融开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路径选择,并评估开放后的市场效应。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在政策设计上建议选取“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之组合,形成市场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金融机构的开放是中国金融开放的独特路径,但人民币自由化始终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坎;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硬实力基本具备,但软实力相对薄弱,金融基础设施亟待改进和完善;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目标有两个,即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和形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金融开放后的市场效应具有大国经济和新兴经济体双重特征,全面开放后中国金融的市场变化(主要指人民币汇率)会呈现短期波动、长期收敛的趋势。
作者:吴晓求 郭 彪 方明浩 李诗瑶
-
财政承受能力规制与PPP财政支出责任变化研究
[摘要] 为了防范潜在财政风险、规范PPP模式的发展,政府制定并实施财政承受能力制度。本文以我国2013—2022年交通运输业PPP项目为样本,采用数据包络模型构造投入的子向量距离函数,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规制(以下简称“财承规制”)的制度效应,并对财政支出责任变化进行全面分解,探寻财政支出责任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到财政承受能力制度效应的影响,潜在财政支出责任减少,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效应和财政风险效应降低了实际财政支出责任,产出结构效应和PPP规模效应提高了实际财政支出责任,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投入要素对PPP实际财政支出责任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技术效率不足导致实际财政支出责任高于潜在财政支出责任。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社会资本、财政风险效应和PPP规模对不同时期的实际财政支出责任均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对地方政府响应财政承受能力规制、寻求降低财政支出责任途径、缩小PPP地区间发展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刘穷志 张莉莎
-
“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在国家治理背景下,财政嵌入我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系统中,成为国家各子系统的媒介,因而要从系统和综合视角看待财政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财政资源充足性、制度合理有效性和外部冲击三方面的分析框架,研究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总体看,我国政府资产债务情况较为健康,财政资源比较充足,但也面临或有和隐性债务风险以及效率不高的问题;我国初步搭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基本框架,但仍在责任、合法律性、效率、公平和适应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外部冲击情况下,要根据财政可持续内涵厘清应对外部冲击的财政政策逻辑和思路。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要强化政府资产管理和运作能力,扩大财政可支配资源;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针对外部冲击,基于财政可持续制定和优化财政政策体系。
作者:闫 坤 鲍曙光
-
PPP财政支出责任债务属性问题研究——基于政府主体风险合理分担视角
[摘要]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中国创新发展的重大事项之一,正确分析PPP财政支出责任的债务属性,以完善政策、规制实践,是影响PPP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政府主体债务风险合理分担为视角,把规范程度不同的各种PPP行为的财政支出责任纳入分析框架,一则辨是非,运用政策规定、实践现状和法律适用性等综合视角,建立PPP财政支出责任的债务风险矩阵;二则究根本,在财政体制和管理框架下剖析PPP生成隐性债务以及部分规定存在争议、难以有效防范风险的原因;三则提建议,以期营造PPP正本清源健康发展的环境。本文认为,理应将规范PPP项目的财政支出责任与隐性债务做出泾渭分明的划分,市场风险的不当转移、市场回报的提前锁定和绩效考核的约束丧失等都可能引发PPP隐性债务风险,亟须基于PPP财政支出责任的合理界定和相关债务属性的阳光化处理原则,提高PPP相关规定的法律层级并确切落实到行为治理,创新PPP财政管理制度实现防风险与促发展双重目标,完善PPP绩效管理以实现多方共赢共治。
作者:贾 康 吴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