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服务
关于流通经济学选题的思考与展望
着眼于国内商品流通过程的流通经济学是《财贸经济》长期关注的学科领域。当前,流通环节对于畅通国内循环、扩大国内需求的意义已经得到凸显,相应的理论、实践与政策研究趋于活跃。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研究选题重复、理论与现实意义不足等问题。为此,《财贸经济》编辑部在对当前流通经济学研究选题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选题方向,以期引发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流通问题研究的再次繁荣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交换的中间环节,是经济循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历史时期,流通理论研究曾经历过空前的“繁荣”。从对“无流通论”的批判,到围绕“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商业劳动价值创造”等问题的观点争鸣,相关研究持续“升温”。此后,随着制度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组织理论、市场营销学等领域研究成果逐渐进入国内学者视野,流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技术方法都得到极大拓宽。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流通经济领域的学者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流通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匮乏”的时期。从学术研究来看,国内诸多经济学领域在扬弃吸收西方经济学思想的过程中围绕中国情境实现了创新,而流通环节却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厂商”合一的分析框架中以供给与需求直接对接的方式被抽象掉了。曾有学者希望从制度经济学中寻求结合点,但也难以根本改变流通理论研究匮乏的局面。同时,在计量经济学方法引入中国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研究论文开始将经验分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而流通经济学研究一方面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理论思辨;另一方面因缺乏国内贸易流量统计和大型微观企业数据库的特点使其进一步“边缘化”。这也导致了流通经济研究与国际对话不足的问题。从客观环境来看,一定时期内“重外贸、轻内贸”“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认识,以及机构改革过程中一些原本商贸流通研究力量较强的院校划归地方管理等,也对流通领域研究产生了阶段性的不利影响。此外,“贸易经济”在本科招生目录中几经调整,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专业科研力量的流失。
不过,近年来上述现象正在很大程度上发生改变。直观地,流通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确认了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容中专门提及“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明确指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 “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同时,流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内容、方法也变得更加丰富。产业组织理论、宏观市场营销、投入产出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充分涉及商品流通过程,与传统、经典的流通问题研究逐渐融合。多领域交叉虽然淡化了学科边界,但围绕流通问题的研究实际上走向了新的繁荣。此外,随着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流通领域的微观数据也逐渐丰富,运用大型商超POS数据、电商产品销售与消费数据的研究开始涌现。
二、新形势下流通研究的新要求
最近,“内卷”一词被包括学术研究在内的许多领域所提及。这里所说的“内卷”,是指事物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便停滞不前、无法进一步高级化,而只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断进行着低边际收益的重复。
重新繁荣起来的流通问题研究似乎也很快地进入了“内卷”之中。例如,不少研究仍然将落脚点放在论述流通产业发展(及由此畅通国内大循环、整合国内市场等)能够给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带来的好处,而这一点在现阶段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又如,一些研究专门探讨诸如营商环境、创新激励、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等对于流通产业的作用,而其出发点在于流通业的重要性而非特殊性,得到的结果也与其他一般性研究相类似。虽然其中用到的方法、模型可能更为合理,数据可能更加细致、翔实,但就增进对问题认识的贡献而言却较为有限。事实上,仍有许多在通领域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并需要解释的新现象缺乏足够的关注。要实现流通研究新的繁荣,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提升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读性。
一是在寻找选题的过程中,考虑新形势下经济理论发展、实践应用与政策制定的需求及变化。对于流通领域的研究而言,更要提出理论上未知、实践中迷茫、政策上薄弱的“真问题”,避免反复验证已有结论、机械拼凑因果链条等“为研究而研究”的选题。这也意味着在寻找选题的过程中要强化问题导向,同时采取更具包容性的学科视野并开拓研究视角。
二是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提升思辨水平和思想深度,并做到逻辑自洽。分析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范式,推演过程可以采用概念模型或数理公式,但都要避免循环论证、以偏概全、盲目归因、极端夸大等逻辑错误。尤其对于理论上应当存在多种影响机制、不同影响方向等复杂情形的,不应根据经验分析结果反推理论假设。
三是在经验验证的过程中,科学使用统计数据与分析方法。在使用数据之前,要明晰数据内容含义、统计调查范围乃至数据获取方式,尽可能避免误选误用数据指标、代理指标,并讨论样本偏误、统计偏误等可能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对于无法直接取得统计数据的变量,可以对测算原理及方法进行专门研究。在使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时,应尽可能采取合理的模型设定,完善诊断检验、稳健性检验等结果汇报。
四是在归纳创新价值的过程中,应当聚焦于研究最终解决了什么问题、理解了什么现象、形成了什么观点,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新证据是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已有文献没有研究过”并不直接代表创新,因为其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是这一问题本身不重要;而在问题本身十分重要,但因为理论视角、数据素材、方法工具受限而缺乏研究时,相应的突破则很可能形成创新。
五是在总结观点结论的过程中,作为应用经济学领域的流通问题研究应当注意现实含义和政策应用。政策建议需要避免重复现有政策文件已经提出的内容,以及诸如“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空泛的话语。着眼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应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地提出政策方略或方向;着眼于行业层面的政策建议应具有专业性、针对性,解决“落地难”“落地慢”等问题。当然,这也反过来要求研究者在寻找选题时强化问题意识,增进与企业实践与政府部门间的沟通,避免“闭门造车”。
三、2024年《财贸经济》流通领域重点关注的选题
从近期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情况来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值得进一步关注。
第一,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现代化与中国化。运用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或考察流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从而纠正认识误区、总结中国经验、指导流通实践。
第二,数字流通发展运行中的新现象与新问题。商品流通领域数字化发展起步早、程度深,就此展开研究,能够认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和问题,理解其形成机制、经济结果,并与国际学界关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的研究进行对话。
第三,流通相关领域运行或发展情况的衡量方法。许多涉及流通领域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是无法从统计数据中直接得到的。就此而言,需要围绕建立既具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又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乃至便利性的衡量方法做出探索。
第四,流通产业政策实施生效的微观机制与现实基础。围绕近年来出台的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流通骨干网络与节点、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等政策,深入基层和企业,研究其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实际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实影响及优化方向。
第五,新时代要求下流通产业中需要弥补的短板或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背景与要求,寻找存在于流通行业运行或流通企业行为等方面的症结,并就弥补短板、解决问题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
《财贸经济》编辑部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