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最新资讯


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 

    ———《财贸经济》创刊 40 周年座谈会会议综述

 

白金兰 董 萍


202010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财经院)主办、《财贸经济》编辑部承办的“‘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新阶段、新机遇和新挑战学术研讨会暨《财贸经济》创 4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财贸经济》历任主编、执行编委,长期支持《财贸经济》的作者、读者和外审专家,财经期刊编辑同行,以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共9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研讨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

 

一、探讨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未来办刊方向

 

开幕式及《财贸经济》历任主编主题演讲环节由财经院党委书记、《财贸经济》副主编闫坤研究员 主持。 财经院院长、《财贸经济》主编何德旭研究员致欢迎辞,他回顾了40年来《财贸经济》与改革开 放相伴而行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期刊在促进应用经济学研究、刊发高质量研究成果方面取得的成就,介绍了近年来《财贸经济》致力于完善审稿制度和审稿流程的工作,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学术繁荣,服务专家学者,共建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

在院领导致辞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财贸经济》原主编高培勇教授代表中 国社会科学院对《财贸经济》创刊40周年表示祝贺。 他回顾了担任主编时的各项重要工作,特别 是在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财贸所)更名为财经院的大背景 下,《财贸经济》在版数、栏目、文章篇幅和数字化等方面的重要变化,指出期刊未来应围绕十四 时期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走好、走稳办刊道路。

《财贸经济》三位原主编围绕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学术和决策影响力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总结办刊经验,并就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相关主题发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财贸所所长、《财贸经济》原主编张卓元研究员回忆了改革开放初期《财贸经济》办刊情况,从最早主要刊发社会主义流通理论的文章,逐渐发展到与时代共进,成为财经领域的权威期刊。未来还应关注应用经济学领域的新进展,不断提高办刊水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院长、原财贸所所长、《财贸经济》原主编江小涓研究员认为,《财贸经济》紧跟时代、服务国家,始终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她同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的五个重要的新变化,应高度关注。原财贸所所长、《财贸经济》原主编裴长洪研究员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出发,分析对外开放战略,得出两个基本的认识:一是要科学判断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二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防止关键领域被卡脖子

嘉宾主题发言环节由财经院副院长、《财贸经济》副主编夏杰长研究员主持,各位嘉宾在探讨学术期刊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财贸经济》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并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围绕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主题发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研究员指出,只有处理好编者、审者、作者和读者四者的关系,期刊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期刊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依托平台,促进知识创新、构建新的确定性是学术期刊的职责和使命。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郭克莎教授就编辑的学术精神和奉献精神谈了自己的感想,并希望学术期刊在国际化的同时,注重中国特色和中国问题,继续坚持理论探索和学术争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盛斌通过计算我国各省份、各行业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 链的上下游参与度,分析了经济双循环问题,并提出政策启示和建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院长、党委书记、《财贸经济》原副主编荆林波研究员回忆了自己与《财贸经济》的几个工作片段,重点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的消费问题,指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是《财贸经济》将来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财贸经济》原副主编杜志雄研究员认为,有权威 经济学家任主编和具备编研结合的学者型编辑队伍是《财贸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并重点阐述了十四五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财贸 经济》原副主编李雪松研究员认为开放办刊也是《财贸经济》能够引领学术前沿的重要经验,并探讨了十四五时期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提出要以新一轮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来加快构建新 的发展格局。

 

二、完善编辑部制度建设和提升办刊水平

 

在下午的会议中,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别举办三个平行论坛,即执行编委论坛、期刊同 行论坛和作者论坛。 各位参会者从编辑部制度建设、选题、审稿、学术规范和期刊引领学科发展等 方面对期刊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关于编辑部制度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王朝阳研究员提出,编辑部的内部管理主要体现为流程管理,工作流 程要基本实现全程留痕。 在审稿制度建设方面,他认为要实现专家库的动态优化,做到审稿人有 进有出。 未来期刊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刊发有思想和学术价值的文章,服务国家和人民。 东北 财经大学齐鹰飞教授认为,编辑部应着力建设一支高质量、负责任的审稿人队伍,高质量是对能力 的要求,负责任是对工作态度的要求,审稿人应秉持帮助作者去发现其研究价值,并完善其研究方 向的理念来审稿。 针对审稿意见存在分歧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王擎教授建议应由执行编委和其 他专家组成一个审稿专家的团队,多方面听取意见。 复旦大学陈钊教授提出,在审稿过程中,编辑 部的判断和参与非常重要,要综合分析审稿意见。 此外,要积极发挥执行编委会成员的作用,承担 更多的审稿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张成思教授也赞同在争议稿件的审理中编辑部应发挥重要作用, 切实起到与作者共同成长的作用。 财经院钟春平教授提出,要多借鉴国内外知名期刊的经验,探 索审稿制度的改进。 中国人民大学吕冰洋教授、财经院汪德华研究员均提出,在送审的过程中,充 分了解审稿人的研究背景非常重要,应执行一定的回避原则。 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雪兰教 授和财经院李勇坚研究员均对审稿制度的细节处理提出宝贵建议。

2. 关于选题策划与约稿

厦门大学王艺明教授认为,选题更应关注改革中的热点、重点和关键问题。 财经院汪红驹研究员认为,要注重约稿工作,特别是针对有思想性或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文章,建议编辑部可定期发布指导性的选题和组织策划专题性文章。 张成思教授建议,编辑部要更加关注基础理论文章,这类文章对学科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斌研究员高度认同编辑 部发布的研究指引工作,建议要以此为导向真正地做好学术社区,引领学术社区把重大的现实问 题深入研究下去。 陈钊教授认为,选题应围绕重要的现实问题来展开,对于这类有创新亮点的文章,即使稍有瑕疵,期刊应有一定的容忍度,帮助作者完善和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贾俊雪教授认为,选题要以问题为导向,一方面要注重当下,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前瞻性。

 3. 期刊定位与特色

财经院赵瑾研究员和依绍华研究员均提出,期刊要关注对学科引领方面的问题,期刊要和学科共同发展和成长。此外,多位执行编委均指出,应高度关注作者的中文写作能力,刊发有思想、高质量和文字优美流畅的文章。 财经院张群群研究员也重点以论文摘要人称的视角,提出作者的文字表达和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字职责问题。

 

三、学术文章选题与学术规范

 

1.关于学术论文选题

南京财经大学朱军教授认为,选题应包含适度性、可行性、价值性和问题性,对于论文发表应 有三个要求,即内部反复讨论、会议论坛交流和听取审稿专家意见。 财经院冯明副研究员分别从 市场、政策和学界三个不同的研究共同体,阐述了对研究选题的看法和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孙三百副教授提出,关于问题引领性和基础性的研究选题非常重要,并对有趣的选题和重要的选题进行了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刘贯春副教授认为,选题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重 大问题;二是理论方面存在的难题。 复旦大学封进教授提出,很多选题都偏向于安全性,而不是前沿性。南开大学郭玉清教授认为,在新时代做学术研究需要用重要的问题来引领研究方向,并将问题与技术相匹配,他还提出用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视角,反思现实,然后基于本土化的国情、特征讲好中国故事;另外还提出编辑部要鼓励关于新思想、新问题选题的原创性文章。

2.关于学术规范

暨南大学陈林教授从责编的角度,认为论文写作有公式的规范、实证的规范、文献的规范、甚至引用中央和各地方性的政策法规文献都有固定格式,另外文字规范也非常重要。 安徽大学周泽将教授也提出应关注学术论文的引用规范。 厦门大学谢贞发教授认为,学术规范的传统模式和新模式优势不同,传统模式能够提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但局限性在于容易空泛或难以表达,而新模式的技术方法提升了研究能力。

. 关于匿名审稿中存在的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毛捷教授认为,现在有些审稿人存在套路式审稿,即审稿意见模棱两可,对作者没有提出实质性的修改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谢丽娟副教授提出,审稿人要做到三个约束: 一是不写宏观的审稿意见;二是不写结论大于证据的审稿意见;三是不写毁灭性的审稿意见。 同时,作者写作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是否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是有无边际贡献;三是能够用言简 意赅的语言清晰地说明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谭小芬教授提出,对于交叉性学科的文章存在不同学科审稿人相互不认可的情况。 同时建议,写论文一定要将中国元素融入理论分析框架,好的文章应具有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并在思想上要有启迪性,理论上体现创新性,政策上有参考价值。

另外,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财政研究》、《中国经济学人》、《中国发展观察》、《新华文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知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同行还围绕外审制度改进的方向等问题对期刊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