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服务
2017第三届全国服务经济学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广州举行
2017年11月19日,第三届全国服务经济学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暨南大学主办,《财贸经济》编辑部和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共同承办。来自国内服务经济学领域的中青年学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强调新时代下服务经济的重要地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的服务经济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中发挥了的重大作用。他指出,服务经济学作为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增进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的经济学科,承担着为“新时代”解决“新矛盾”提供科学依据的重任。他表示,举行本次会议,对服务经济研究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政策与实践经验进行深入交流、研讨,进而引领政策制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了服务经济的使命,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围绕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趋势及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这一主题,进行前瞻性、创新性的研讨,具有重要的时代性意义。另一方面,新时代建设也对服务经济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服务经济学界的中青年学者有责任把服务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推向新高度。
开幕式结束后,中山大学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教授做主题报告。他分享了自己求学生涯的困惑、启迪,特别是介绍了自己在国内服务经济学理论匮乏、甚至不被认可的情况下,敢于打破对传统理论的迷信,攻克服务经济理论难题,并最终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果的事迹。他强调了科学研究选题的重要性,并对中青年学者提出以下四点期望:发愤图强、奋斗努力;坚持以优势兵力长期攻关,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对稳定的时间,才能攻克重大的科研难题;坚持以辩证、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僵化的观点对待前人(包括伟人)提出的理论原则;坚持一切理论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
下午,举行两组平行会议,共有21位学者进行汇报,并且相互点评。 视角一:集中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域差异以及对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张志彬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度,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构建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是提升区域经济内涵增长的重要途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胡碧晴从地理空间角度,对我国30个省市2006-2014年服务业和工业碳排放分布演进规律、聚类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伍先福利用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分别呈现负向和正向空间溢出,对生产规模变化的空间溢出正负参半。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黎日容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城市的生产率,一是通过集聚效应直接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二是通过影响企业的选址行为,形成选择效应和分类效应,从而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率。视角二:基于国际化视角的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李方静基于理论模型分析服务业开放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深入考察了中国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佳考察了汇率水平及汇率波动对服务企业利润和销售的影响,并与商品企业样本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广东金融学院刘艳利用OECD最新国际投入产出表,分别在制造业整体与细分行业层面以及按照技术层次分组层面,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附加值比重及其国内外占比,由此明晰了不同贸易方式制造业的总体、国内和进口服务投入水平,并进一步发现服务投入水平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在增强。福州大学刘琨通过构建考虑投资摩擦的跨国DSGE模型,分析了权益资产价格波动对外部净资产失衡的金融调整机制。视角三:对服务经济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中涌现出的新方法。高照钰介绍了一种测算社会经济效应的评估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并以2022冬奥会为例,估算了因具有公共性而不易测算的体育赛事社会经济效应。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郑方圆把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商业领域,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结合互联网发展现状,对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架构及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视角四:对中国服务业发展、改革与开放中热点问题思考的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王鹏飞将通勤时间引入个人工作动态决策博弈模型,在构建多元有序选择(OP)模型基础上,利用全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王欠欠实现了互联网对双边旅游发展影响的定量研究,发现互联网代理指标每增长1%,对于双边旅游的促进效应为0.83%,并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发现互联网对双边旅游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粘性,在发达经济体中,互联网对双边旅游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瞿华考察了中国国内旅游消费发展总体态势,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发现国内旅游人次数量、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铁路里程这四个因素对国内旅游消费影响较大,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相关建议。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孙盼盼以中国31个省级政府在旅游产业中的主要行为和省际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建构理论模型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系统来深入探索地方政府行为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传导路径。国家开发大学徐金海提到互联网对旅游管理的决策模式、监管模式、管理过程均提出了挑战,从定性的角度论述了旅游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并提出构建旅游治理现代化指标的七个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李勇坚从历史进程角度,对中国 1978-2016 年的服务业改革历史进行深入分析,梳理了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纳总结出服务业改革的“中国模式”。
最后,大会举行闭幕式。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乃华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的参会学者及其研究的涉及面广,既有对经典传统问题的关注,又有对新事物的关注;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既有国内研究,又有国外研究;既有产业政策层面建议,又有产业发展建议。与此同时,论文主题又体现出了一定的集中性,较好地体现了我国服务经济学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