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服务
“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16”在香港举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简称“财经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主办,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协办,以“十三五规划与供给侧改革下的中国经济:香港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的“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16”于11月8日在香港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实业界人士约三百人共同探讨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环境下内地经济发展的趋势、战略、政策重点以及香港的角色和机遇。
本次会议分开幕式、主题演讲、“十三五规划与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四个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会前进行了友好会见。
在论坛致辞中,王伟光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选择“十三五规划与供给侧改革下的中国经济,香港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主题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王伟光指出,“一国两制”巨大的潜能与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在推进国家现代化与香港持久繁荣的未来实践中,内地与香港应挖掘并利用“一国与两制”的优势,以兼收并分享“一国与两制”的红利。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邵善波先生致欢迎辞。邵善波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已经成为内陆和香港之间政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香港各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把握政策前沿的需要。香港应该做好准备,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把香港经济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保证香港的繁荣发展。
主题演讲由财经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研究员主持。财经院党委书记、院长高培勇作主题演讲。高培勇系统全面分析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经济政策从问题导向到顶层设计的转变,认为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培勇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的对倒、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老龄化的到来、城市化速度的放缓等,都意味着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变化是结构性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当前已经不能简单套用原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因此需要理论和方法的创新;经济新常态下,发展需坚持五大理念,将经济增长建立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
在“十三五规划与供给侧改革”环节,四位学者分别发言。(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刘旭研究员分析了如何提升香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赋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新内涵,发挥香港在推动内地对外贸易、推动内地双向投资以及向全面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迈进中的作用,加强创新科技相关产业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推进两地包容共享发展。(2)港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分析了以沪港通和深港通为代表的香港内陆资本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中国股市的交易量和市值的全球排名大大提前,对全球投资者和公司上市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沪港通和深港通为提升人民币可兑换程度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和平台。(3)财经院付敏杰副研究员认为十三五后期的中国财政政策应当逐步走向稳健,原因在于积极财政政策略显疲态、L型增长轨迹下短周期见底、财政可持续性面临收入增长困难和刚性支出快速增长的挑战、财政支出因为不断增长的政府存款而产生低效率、去杠杆需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4)财经院王振霞副研究员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尤其是稳增长中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不畅的问题,调结构中金融系统在去杠杆、降成本等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与市场预期认识不一致导致的风险。
在“‘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论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含义,指出“一带一路”的战略重点不是产能输出,而是发展导向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这种机制与现行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行不悖,是原有区域合作机制的补充和完善,是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新途径,是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新模式。冯氏集团主席冯国经博士强调了创新的巨大意义,认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重要。深圳综合发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和捷信集团董事梅凯登研究员以自身经验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风险管理。
高培勇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中国经济一直是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种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十三五期间,中国主要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供给侧改革,最主要的对外开放就是一带一路建设。只要把握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内陆和香港经济就能持续繁荣发展。 (本刊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