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详情页

中国内外需规模的量化评估与联动关系

【作者】
张少军 丁晓强
【单位】
张少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361005;
丁晓强(通讯作者),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230601。
【摘要】

对内需和外需规模进行科学核算,并挖掘其区域特征和部门特征,有助于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和做强内循环,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本文构建了内需和外需的核算框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内外需规模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内需的规模和增速均大于外需,且各省份和各部门外需规模的相对差异远大于内需规模的相对差异,反映了外需在部分省份和部门发挥了更多的作用;第二,各省份和各部门内外需规模分布均存在梯度效应,且内需规模分布的梯度效应比外需更加明显,反映了中国内外需的潜力巨大,且扩大内需的潜力更大;第三,工业部门的内外需规模占全国比重始终维持在50%以上,表明中国内外需的主要阵地均在工业部门,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第四,整体而言,中国内外需规模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不高,且省份之间与部门之间的差异巨大,反映出中国仍需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以国内大循环更好牵引国际循环。

【关键字】
内需 外需 Dagum基尼系数 核密度估计 耦合协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