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详情页

总量目标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执行偏向研究——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

【作者】
李 培 蔡竹欣 许文超
【单位】
李 培,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10058; 

蔡竹欣(通讯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310058;

许文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61005。

【摘要】

地方政府若在执行中央总量目标型政策时采取选择性和变通策略,则会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向性特征,从而阻碍中央决策的精准落实。本文通过分析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支持的退耕还林工程这一“准自然实验”,揭示了地方政府在退耕还林总量目标责任制下的执行偏向。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显著增加了林草覆盖总量,但这一增量主要集中在生态效益较低的25度以下缓坡地,而在工程规划中优先关注的25度以上陡坡地,政策效果则相对较弱。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激励是诱发执行偏向的关键因素,而政治激励的影响则较小。特别是在财政自给率高、专项转移支付和农牧业税占比较高的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执行偏向更为显著;而在法制建设程度高、区划碎片化程度低、制度约束强的地区,执行偏向有所缓解。研究表明,为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应平衡总量目标管理与执行内容监管,确保二者协同推进。

【关键字】
总量目标 执行偏向 专项转移支付 退耕还林